NEWS
集团要闻
治理黄河历沧桑 一方古碑来作证
——清朝江南河道总督张井巡海纪事碑现世纪略
黄河宁,天下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境内入海。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改道尤为常见。历朝历代为治理黄河水患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当中,清朝江南河道总督张井治理黄河的一段历史被时人雕刻留念。
碑文记录:
“道光四年,黄河倒灌入湖受病尤骤甚之。以五年之,借黄济运又甚之;以六年之,启放王营灭坝,于是中满遂不可为,乃犹有归咎为海口之拦门沙(现月亮湾东侧海堤数公里处)。”
“是日未刻舟出长堤(现月亮湾黄河入海口),亥刻泊开山(现开山岛),舟行海西计程约二更有奇。舟中作纪事诗一篇属海安朱春尃司马勒石嵌之庙(三泓庵)壁,并以履勘情形据实文告云。”
——摘自《张井巡海纪事碑》
张井巡海记事碑
张井巡海记事碑拓印本
宋公堤无言,堤旁惊现古碑。“2021年6月初,在寻访宋公堤沿线抗战文物史料时偶然发现此碑,当时粗略地看了碑文,竟然是百年前有关黄河治理的重要史料。”这块古碑发现者、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滨海港工业园区分局副局长刘迎春回忆起当时场景仍十分欣喜。尘土拂去背后,是有心人的执着坚守。
对面句句斟酌,背面半字无言。灰褐的碑色,飘逸的行草,斑驳的碑面......石碑静静矗立,仿佛一位百岁老人,正向众人述说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突然变慢,思虑逐渐深远。
时光回溯至1830年。当时,十里八乡传言,朝廷有位高官要来拦门沙视察,群众苦黄患久矣,纷纷热切盼望。
高官何人?张井是也。
据史料记载,张井(陕西肤施今延安人),字芥航,号畏堂。嘉庆六年进士。道光间官河东河道、江南河道总督。曾增修河堤、浚各湖斗门引渠。又疏议在上游深刷河身以保护民田,创灌塘法以便漕运。张井循吏入仕,历经顺天举人、地方知县、河道总督。著有《蟠龙丈人歌和云汀制府》《送铜鼓藏焦山纪事》《黄石斋先生手书周忠介公神道碑墨迹卷》等诗篇。
从1819年初试河务到1825年担起河臣重任,再到1830年任江南河道总督......张井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水利学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实事求是、勇挑重担、亲民为民的实干情怀。治水时,道光帝常同意张井的想法能够切中时弊,可行。张井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常常实地探访,曾为国家水患治理到访视察滨海县境内海堤附近。
碑残字磨灭,古碑记何事?
众所周知,清朝有三大政:漕运、河工、盐政。其中,漕运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京杭大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光四年,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决口,大量的湖水外泄,使得大运河从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剧下降,运送粮食的漕船遭到搁浅。
一招“借黄济运”应时而生。即把黄河水引进大运河,使运河水位升高,便能使漕船浮起来通过阻塞段。但黄河水泥沙含量非常高,“借黄济运”会有更多的泥沙沉到运河底垫高河床,造成未来更严重的阻塞。为摸清方案的可行性,张井带着道光皇帝的旨意,开始沿着黄河展开深入巡察。
碑上所刻即是张井为解决黄河水患,亲自带队巡视黄河入海口拦门沙(又名铁板沙)一事。文中记录了他对古代黄河自南宋夺淮后从滨海入海、长达700多年之间因水患沙停而日益淤积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再现了盐阜地区古代人民治理黄淮水患的历史,填补了盐阜滨海地区治理黄(淮)河史料的空白,对研究古黄河、淮河的水利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滨海海岸几经“沧桑”交替,自宋至今更明显地经历了侵蚀与堆积之间的转化。在漫长历史时期中,黄河尾闾长期南北摆荡,直接而又决定性地影响着苏北地区的成陆和海岸的延伸。史料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28年),黄河向南改道,夺淮河入海,穿过盐城西北部。1194年,黄河决口,从云梯关入黄海。直至1855年北归,暴躁的黄河没少给当地带来困扰,时不时侵占附近支流,形成一条黄泛带,让群众饱受黄灾。
在视察中,张井了解到黄河出海口外海中有暗沙“拦门沙”,是当时巡河官吏断不会巡行到该处的。他便带领随从乘船亲自前去勘查,由海口长堤尽头向东行驶约一小时,南北都不见其他船只时,当地人说这儿便是“拦门沙”。
水深一测,八尺;退潮时,仍有四尺。
有老渔民表示:“自乾隆至今,水势只如此。惟海滩接涨海口益远,沙亦外移。”
“沙有转移,确无阻扼,河病果在中满。乾隆时有海口水深四丈之说,知其诬矣。”张井如是说。
在得知这一实况后,井命船员继续向东航行,渔人说已近“阎王鼻(危险之地)”而水深不可测,这才归还。
回程正好也是日落时分,水天浩渺无边,风浪撞击交错。张井构思作《泛海》诗一首,之后据实奏报,对后续黄淮水患治理提供了更真实准确的信息,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许。
视察途中,井还登海滨三泓庵里的望海楼赋诗一首,有道是:
楼高难望海,登眺亦悠哉。
荒日淡无色,洪河去不回。
人家成泛艇,萑苇富良材。
万古朝宗路,谁能改辟来?
百年前,张井巡海经过的地区,拦门沙、二木楼、云梯关、开山......如今都已成为当地著名人文历史展现和重要民俗文化的传播载体。值得一提的是,从1941年宋乃德带领苏北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历时77天,筑起“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防海长堤,到如今大力弘扬宋公堤精神、建功伟大新时代,捍海长堤已成为众人争相打卡的最美海堤。而百年前的开山还是一座海边小镇,如今退居海边十多公里,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开山岛,这座见证了沧海桑田变迁的黄海前哨,如今已成为国家海防国防的重要位置,也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人民楷模”——王继才……
张井巡海、宋公筑堤、继才守岛……当中展现出的求实作风、围海治海的生动实践、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终身的价值理念,与当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赓续发展。
石碑辗转百年,保留不易。“这块碑是当初爷爷给家里建土坯房时留下的,没想到60多年前拆旧建新竟发现这块重要石碑。”72岁的岳广中感慨道。原来,岳家人一直觉得这块刻有字的石头不容小觑,就放在床前当做踏板,上置木板遮盖,才得以保存至今。
近日,抗日英雄岳祝山的后代(今陶湾村村民)岳广中夫妇,向市海兴集团捐赠了这块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间的《张井巡海纪事碑》。此石碑将会由市海兴集团未来用于打造月亮湾旅游景区特色文化,展陈在黄河故道博物馆内。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一块小小的石碑印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三代人的薪火相传。以古鉴今,面向未来。在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领之下,黄海新区发展正在“一年大提升、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的规划蓝图上挥毫泼墨、凝聚伟力、高位崛起。
盐城市海兴集团作为服务黄海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也必将以勇立潮头敢担当、矢志奋斗善作为的责任和决心,坚决扛起新区开创者的使命担当,全力建设好黄河故道博物馆,将蓝图绘到底、洒热血蹚新路,在这一个大气磅礴、激情澎湃的黄海时代,这一片面朝大海、波澜壮阔的发展热土,拿出新干劲,干出新面貌。
下一篇:港城小学进入全面装修阶段
